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访安徽省六安市狮子岗乡杨店小学校长王立平

    信息发布者:江湖百晓升
    2017-01-04 23:10:02   转载

      

      本文刊于《教师教育论坛》杂志2016年第2期,欢迎转载!

      作者简介:王立平,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杨店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先后荣获“六安市教坛新星”、“六安市学科带头人”、“六安市师德标兵”、“六安市先进工作者”、“皖西好老师”、“江淮好老师”、“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与“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TCL烛光奖”。

      编者按

      乡村教育的发展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实上,作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旁观者,要想弄清楚该事物在发展道路上的具体状况,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可以说,对待上述议题最具发言权的人,当属乡村学校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将这句管理名言运用到乡村学校的发展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在当今社会发展存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下,乡村学校会碰到哪些发展困境?校长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有效应对? 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安徽省六安市狮子岗乡杨店小学王立平校长进行了访谈。

      记者

      王校长,您好!据我们了解,您在乡村学校工作已有20多年,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计划将您调往城镇学校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但您却一直选择留在乡村学校。请问王校长,支撑您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理念是什么?在今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您将会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王立平

      确实如您所言,我在乡村学校工作近30年,曾被调往其他学校的机会不止一次。1994年,当时的乡教育辅导组安排我去中学任教,我没有去;2000年,城区的一所小学打算借调我,我也没有同意;2011年,我被评为六安市学科带头人以后,合肥市的一所学校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我也没有答应。没有去这些好学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我在乡村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能把乡村学校建设得更好,能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2006年,我被调往狮子岗乡杨店小学(以下简称“杨店小学”)。现在的杨店小学,从迁址建设开始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模,都是我和同事们辛勤努力的结晶。就如同一位母亲一手带大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呢!

      我对乡村教育有着浓浓的情怀,但一直也没有刻意地去总结和提炼自己的教育理念。由于自己是乡村长大的孩子,所以我刚走上讲台,就对家乡、对家乡的孩子,拥有了一种割不断的情感。作为一名教师,对乡村基础教育做点贡献更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喜欢上了这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做校长以后,我心里想的就是:“尽力建设好学校,尽力培养出好老师,尽力让乡村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这条路虽不能说是荆棘密布,但走起来也是充满艰辛坎坷。所幸的是,直到现在,我一直也没有放弃。

      至于今后的打算,我想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紧抓机遇,努力向上。杨店小学的硬件建设基本达标,从现在起,我将带领全体教师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并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二是构建优质学校文化,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红色文化)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记者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始终存在着城乡二元格局,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极其不均衡。总体而言,乡村学校往往会在发展上由于资源的不充足,而面临“生存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请问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在为学校发展获取资源的问题上,您有哪些特别的解决式?

      王立平

      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城乡二元格局和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一直是困扰乡村教育发展的大难题。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加。诸如“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改薄项目”等一系列针对乡村学校环境的建设项目,使得乡村学校的整体面貌有所改观,校舍基本全面翻新,每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地拓展出学生活动场地,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班班通”等信息化设施也逐步得到完善,甚至很多学校都拥有了计算机教室。所有这些建设项目一旦有了计划,我都会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率先启动,率先落地,并做到“高标准、高质量”。在2005年“学校布局调整”项目中,我们把杨店小学从影响学校整体发展的老校区搬迁到了现在的新校址,初步拥有了19间平房和一块运动场地,并花了三年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绿化和美化,修筑了水泥篮球场。在2009年国家实施“农村学校危房改造项目”中,经过我们努力争取和多方协调,杨店小学被列入全区第一批项目学校行列,并建成了一座三层共有1300平方米的教学楼。接下来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又让学校配齐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初步实现了“班班通”。在2013年,我们争取到了村、乡的支持,学校完成了200米环形跑道、草坪足球场等学生运动场地的建设;新建的学生食堂共有478平方米,能够容纳300名学生在校就餐。在2015年,我们又乘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建成了独立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和体育教室。至此,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且建设质量完全达标。2006年至今,杨店小学从一片“荒岗”逐渐发展成为一所“花园式的学校”。

      记者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不少乡村学校都开发出很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湖北省襄阳市新集中学进行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等。请问王校长,贵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有哪些尝试?

      王立平

      在这个学校十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经典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走进我们的校园,最能引人注目的当属校园文化氛围,其中传统经典文化的影响较深。我一直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而这都是需要依靠一定的课程资源做基础的,这些课程资源多数来自于我们对传统经典的传承与拓展。学校把经典文化内容呈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期对孩子们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这就犹如“熏锅底”,久而久之自然会“结出教育果实”。为更进一步拓展课程资源,学校派出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的经验。在学校的国学课程中,虽然省里安排了统一的教材,但我们的教师并不会“照本宣科”,而是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删减和增添,积极补充符合地域色彩的课程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成效显著:孩子们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不仅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而且还喜欢读书,爱好运动。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记者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农村人口也在不断地向城市流入,这使得众多的自然村落正在逐渐地消失;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又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大降低。在这样双重因素的作用下,许多乡村学校因生源不足而面临着种种发展困境。基于此,您认为未来乡村学校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呢?

      王立平

      这种情况一直是笼罩在乡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身上的一个阴影。我是1988年走上教学岗位的,前十年都在查婆店小学工作,那时学校生源很足,但学校条件特别差。1999年我被调任到离中心小学不到2公里的横大路小学担任校长,这所学校当时有学生180人,老师6人。三年后,经过多方协调,我们完成了横大路小学与查婆店小学的合并,并在两所学校的中间地段重新选址建成了现在的査婆店小学,使原有的资源得到整合。现在看来,这一步是走对了。在乡村地区,很多村小仅剩下几十个学生,甚至是几个学生,还有的学校新房子刚刚盖起来,学校却只剩下几位老师了。杨店小学其实也受到过这种冲击,但影响不是很大。2006年,学校仅有180人,到2012年发展到400余人,但这两年也有下降的趋势。作为校长,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不考虑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几乎每一次教师会,我都会和老师们讨论乡村学校发展的困境与问题,积极寻求改变策略。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要留住学生,最好的办法:一是尽力改变乡村学校的环境面貌,让优秀的教师扎根于乡村学校的教学岗位。二是改变家庭教育环境,让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拥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氛围。

      记者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对乡村学校而言,优秀的教师队伍更成了学校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乡村学校的校长,在识人、选人、用人和育人中,您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王立平

      作为乡村学校的校长,由于自己没有人事权利,所以就不存在识人、选人的问题,只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分配来的教师,我都需要妥善安排。至于用人,我自然会尽力做到人尽其才,尽量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岗位,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般来说,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比较多,但会存在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所以我会适当地把他们的工作量减一减,给他们多安排学习的时间;年轻教师的思维活跃,充满激情和干劲,所以我会在充分考虑其特长的情况下,多给他们压点“担子”。此外,我也非常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并让骨干教师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形成教与学的合力。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才是关键。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把培养优秀教师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只有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学校才能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质量。于是,我争取机会,多方积极联系,与城区的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结成“对子”,派教师出去学习,同时把“名师”请进学校,通过专业对话,引领教师成长。此外,我个人一直坚持每年带一个班的语文课,坚持在学校乃至全乡上公开课,积极参与市、区组织的教学竞赛,引领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其他教师。如今学校已形成了一支热爱乡村教育、教学能力出众的教师团队,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了起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大量优秀教师通过招考、借调等形式涌向城区,我们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的持续发展。对于这种情况,不少乡村学校的校长都满腹怨言:“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培养出来的好老师,说走就走了,甚至连声招呼都不打。我们还投入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干嘛呀?”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能将眼光放长,尽力做好学校的发展工作,把乡村学校建设的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为在校的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记者

      长期以来,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的发展机制导致乡村学校在软硬件配置上存在极大劣势,而乡村教育也一味地以城市教育为发展模本,再加上学校教育评价的同质化问题,往往会导致乡村学生在学业上更容易遭遇失败。针对这一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您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上是如何避免这一问题的?

      王立平

      统一的办学模式、统一的评价方式,确实让软硬件配置都较落后的乡村学校在发展道路上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让不少乡村学校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极端思想,这给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部分乡村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体、美教师,一般音、体、美课程也只能由非专业的教师兼授,所以多年来,这些课程在乡村学校基本上形同虚设,学生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许多相关的教育活动也都只有城区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让乡村的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杨店小学自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和教师们一起想了很多办法: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内部教师的特长,让一些具有音、体、美专长的教师兼授部分课程。第二,从附近办学条件较好的兄弟学校“借用”人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科教学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第三,积极争取城区的支教教师,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课程没有专业教师的矛盾。第四,争取培训名额,把教师派出去培训、学习,让这些课程拥有比较专业的教师。第五,鼓励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好网络资源,上好这些课程。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